日期:2021-05-09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今天,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元宵节。
俗话说:“过完十五,才算过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作为春节年俗中的压轴大戏,热闹的元宵节将年俗活动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元宵节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最热闹的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更是留下了众多令人神往的赏灯盛况与动人传说。
那么,元宵节为什么要燃灯?元宵节还有哪些风俗,又为何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这一切都要从元宵节的起源说起。
关于元宵节起源的传说
元宵节,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
农历中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晚为“宵”或“夕”,作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又被称为元夕、元夜。
此外,元宵节还有“上元节”的称呼。元宵节有燃灯、赏灯、放灯、赏花灯等习俗,故又称灯节。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几个说法。
第一,汉文帝纪念“平吕”说。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后来诸吕谋乱。平定“诸吕”之后,众臣拥立刘邦四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乱之日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这便成了民间节日。
第二,道教“三元说”。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中国传统的三元节庆,由此产生。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于是上元节有纵乐点灯之俗。
第三,汉明帝礼佛说。
在佛教传说中,正月十五是佛祖神变的日子,为纪念佛祖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敕令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后逐渐形成元宵节。
此外,也有人认为元宵节源于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奠“太一”的活动。几种说法各有依据,但大多都认为元宵节始于汉代,至今2000余年历史。
有明确记载的元宵节习俗要稍晚些,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张勃介绍说,“史书明确记载正月十五习俗的,时间要晚至南北朝时期。比如,《北齐书·尔朱文畅传》记载:‘自魏氏旧俗,以正月十五日夜为打竹簇之戏’,在隋唐时期获得巨大发展。”
中国情人节
这是一个关于“百度”的故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透过辛弃疾的词,今天我们仍可感受元宵节的浪漫。的确,中国人的元宵节,适合相遇。
古时候,未婚少女“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元宵节才能结伴出门看灯游玩。无数男女借此机会擦出了爱的火花,这些有情人在元夕夜或初盟月下,或终成眷属。因此,元宵节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想象一下,在满天烟花的元宵夜于千万人之中遇见彼此,人世间最美之相遇莫过于此。
如此良辰美景,自然伴随最美的相约。正所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乌金西坠,华灯初上。一对对情侣相约佳节,或密笺赴约、或诗帕留情,古人的情人节同样浪漫十足。
说到情人节,2月14日那天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而中国的情人节,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
事实上,中国习俗中的元宵(正月十五)、上巳(三月三)、七夕(七月七)三个节日,都可以称为“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和上巳节,给单身男女提供了相遇相识的机会。七夕节则因为“牛郎织女”的漂亮爱情传说,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这三个节日都有人认为是具浪漫色彩的“中国情人节”。
当然,也有不同观点。以元宵节来说,有人认为元宵节的本意并非为了让男女相遇,从起源上来看,不算情人节。还有人认为,不同时期对女子出行自由的限制程度是不同的,也并非除元宵不可出;而在较为开放的时代,女子外出游玩更是随意平常,称为情人节也有待商榷。
张勃认为,“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男女均可外出,轻易发生爱情故事。但从某一角度进行概括往往较为片面,当代过好的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是要充分尊重元宵节的文化传统,肯定传统节日的复合性、地方性以及习俗活动和内文化涵的丰富性。”
时至今日,现在人的爱情观更直白,情人节早已变成非民俗非宗教的节日了,某个特别的日子都可能被赋予类似情人节的爱情色彩。
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便有一千个情人节。
元宵节有何习俗
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
任何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元宵节也不例外。吃元宵,是元宵节最广为人知的习俗之一,史书记载,这一习俗宋代就在民间流行。
吃元宵是元宵节主要的饮食风俗,不同地区叫法稍有不同。张勃对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介绍说,“江苏常熟一带要吃‘兜财馄饨’,用鸡肉虾蟹作馅,形状似兜,象征财帛进门。陕西渭南一带吃米粉、面、菜、果等,叫‘元宵茶’。在江西分宜,妇女到田中采摘芸台芯和豆芽,合家吃掉,叫做‘炒青’。”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赏花灯,是元宵节另一重要习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开始“试灯”,十五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
关于元宵节为何要燃灯,也有“祀神说”“媚天官说”“纪念佛祖说”等。哪种观点更接近真相,我们暂且不论,赏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却是事实。
据记载,唐玄宗时,长安的灯市规模巨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玄宗命人制作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词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回味无穷。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一个“闹”字,道尽了元宵的欢乐。这种全民狂欢的习俗,宋明清时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还增加了舞龙舞狮、闹龙灯、猜灯谜、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除了娱乐活动,元宵节也有其他的习俗。“元宵节最普遍的信俗活动是占卜。如请紫姑等。此外,也有人会采取一些具有巫术性质的活动,以追求庄稼丰收、人丁兴旺、身体健康、家庭富裕。比如走百病、燎百病、送瘟船等。”张勃说。
在菏泽,十六日一大早,人们就聚集在路口,燃烧柏树枝,并用火烤身体的任何部位,边烤边说:“烤烤腚,一年不生病;烤烤手,一年不发愁。”等等。
“经过长期发展和积淀,元宵节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和十分鲜明的文化性格。”张勃补充道。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高建军
海报设计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高新征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 徐晓阳
来源:土味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