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8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特殊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都说2020年很特别。11岁的果果(化名),在结束漫长的居家“抗疫”后返校,却出现了“怎么也睡不够”的奇怪症状。明明保证了夜间睡眠,白天醒来后,仍时不时得倒头就睡,有时吃着吃着饭、走着走着路,果果两眼一闭,也能睡着。这一睡,十几秒就醒,醒来后又精神抖擞。刚开始出现这些症状,果果妈还开玩笑说,这是春困,但几天后,果果的嗜睡症状愈发明显,有时一小时可以睡6~7次,每次入睡十几秒,有时还伴随着剧烈的双下肢抖动。
这可吓坏了果果妈,连忙带着果果来到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接诊果果的正好是小儿神经专科的吴光声副主任,吴医生认真分析了果果的怪病:“听家长的描述有点像发作性睡病,但又有区别,还需谨慎检查!”吴医生介绍说,典型的发作性睡病I型确实可以有猝倒发作,但果果发作频率好像太密集了,而且入睡时间太短。为了解开谜团,果果入住了杭师大附属医院儿科,进行了脑脊液检查、视频脑电图及头颅MRI等一系列的检查,奇怪的是,一系列的检查结果都呈阴性!也就是没有发现有器质性问题,但果果的嗜睡症状却逐步加重,不光入睡时间愈长,而且每次入睡都有刺激性咳嗽,偶然双下肢的抖动也愈演愈烈。
吴医生立刻意识到,果果发病的真正原因可能在“心结”。 再三追问病史,果果说发病当天被哥哥打了胳膊,但是她也反复强调自己没有放在心上。带着迷惑,吴医生和孩子爸妈有了一次深度交流,果果妈回忆说,果果第一次发作嗜睡时自己确实没放在心上,还拿了些水开玩笑似地泼了果果。果果醒后全家人还乐呵呵地笑话她,现在想起来,可能就是自己的“小闹剧”成为了孩子起病的导火线。
果果虽然平时个性开朗,但和同龄的孩子比,要早熟许多。父母总是忙于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照顾果果,因此,果果基本上是在老家度过的童年。其实她非常渴望与父母在一起。这几天住院期间夜里也总是做噩梦,时常呢喃着:“爸爸妈妈别不要我。”
谜团解开了,吴医生告诉家长,其实果果得的是“儿童癔症”,专业上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于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儿童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病的预后较好,快的话一年内自行缓解。对于果果的治疗,吴医生和她爸妈达成了协议,密谋了一种“特制药”。很快奇迹发生了,果果服用后,嗜睡症状一去不复返,连连说感觉自己好多了。除了药物治疗,吴医生也建议,心病还需心药医,全家到心理门诊接受家庭治疗,更多的沟通和情感交流,解决果果缺乏安全感的问题。
12岁小姑娘上课时忽然发生喘息样呼吸,一问也是有“心事”
无独有偶,几天后,杭师大附院儿科急诊又接诊了一位胸闷气促的小姑娘晶晶(化名)。晶晶12岁,上课时忽然发生喘息样呼吸,随之出现双手麻木,于是立即被老师送来就诊。接诊的朱银燕副主任医师注重到,这位女孩虽然有明显的喘息样呼吸,但面色红润,并无缺氧的表现,且听诊心脏及肺部均无明显异常,基于临床经验,考虑很有可能是过度换气综合征,这也是分离转换性障碍的临床表现之一。
果然,晶晶的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肺功能均未提示明显的异常,血检仅表现为二氧化碳偏低,但无缺氧。朱医师随即对晶晶进行了疏导,嘱咐她放慢呼吸,并用面罩轻罩住了晶晶的口鼻,几分钟后,晶晶手麻的症状明显缓解!
朱医师顺势问道:“在学校开心吗?有几个好朋友啊?”晶晶沮丧地说,“学校里的同学都不和我说话,我没有朋友!”针对晶晶的“心事”,朱医师与她父母私下沟通,建议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
来源:新华号 浙里金华
来源:土味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