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23作者:网友整理人气:
本期要害词:两性关系;分手;分离焦急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
—— 艾米莉·狄金森
人人都渴望爱情,有些人想要陪伴,有些寻找依赖。在一段刚好的感情里,双方地位平等,互相信任,帮助成长。可是世间哪有那么多刚刚好呢?
图|Pixabay
大多数的我们在感情中都曾深陷于情感“不对等”的状态,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这段感情没有必要再走下去了,因此提了分手。回忆起刚分手的那段时光,你是否久久不能释怀?是不是一直感到痛苦?也许你曾经想过改变现状,是否又因不舍而使得一段已经破裂的感情反反复复?
分手为什么会让人难过
假如寻找爱是人生的主旋律,那么分手也是。
分手,是一次自我抽离,更是一次重生。你舍弃的不止是爱情,可能同时也失去了一位挚友,一个家人,又或者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固定的生活状态。物体有惯性,其实人也有。
当你习惯一个人,固定在某一种状态时,维持安稳的关系就成为了重点。
图|Pixabay
可是,某个瞬间,你从两个人忽然变成了一个人。一切那么的猝不及防,让你变的手足无措。
某天下班回家,当你满肚子委屈想要倾诉时,你发现家里的空气都结了冰,身边空无一人。这时,你才意识到曾经这个时候,随时有个ta可以听你的叽叽喳喳,安抚你的小情绪。可是这一切忽然都消失了。
曾经拥有一段稳定感情的你,突如其来的失去,让你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而这种落差感,会让更多的负面情绪容易地突破理智的最后一丝防线。你很可能会在分手后的日子里反复经历忽然的崩溃、大哭、失望、沮丧或者愤怒等情绪。而分离焦急很可能是分手后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
图|Pixabay
分离焦急是什么?
分离焦急症(SAD;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常见于3岁前的婴儿和小孩,但也多发在“当个体对家庭或其他个体具有强烈的情感依靠”的青少年和成年人身上。
其本质是由于分离而产生的极度焦急,以及对孤独感的过度担心。长期处于亲近感低或者过于严格,专制家庭环境(例如父母吵架、分居、离婚等)的孩子,往往是分离焦急症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当某人在童年时期患有分离焦急症时,那么成年后他有极高的机率率持续这种焦急心理,并严峻影响生活日常。同时,分离焦急症很可能引起恶心、头痛、咽喉痛等身体症状,往往也伴随着惊恐发作,恐慌症和其他泛焦急症。
图|Pixabay
2018年,A·Rochaun Meadows-Fernandez教授在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明,拥有分离焦急的人,在一段感情里,往往会表现出专横的倾向,他们想要随时知道配偶在哪里。
根据美国DSM-5(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以下几种症状可以被初步诊断为有分离焦急的倾向:
1. 在远离亲人或爱人时表现出极度悲伤或难以集中注重力。
2. 毫无根据地担心恋人被绑架或受到致命伤害。
3. 以极端的方式避免分离场景。
4. 经常表现出对孤独的恐惊。
5. 与恋人分分离前,分离期间,分离后出现的行为或躯体症状。
*假如这些症状持续6个月或者更长时间,请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图|Pixabay
与泛指焦急症的区别
分离性焦急是焦急症一种。根据2006年一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显示,分离焦急障碍在所有焦急障碍中占比将近50%。泛指焦急症往往源于对未来事件的担心,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正常情绪。与泛焦急症不同的是,分离障碍是在真实情景或者想象情境下与依恋对象告别时的异常反应,严峻干扰了日常活动,这会造成成年期间社会功能严峻受损或者孤立(如经历婚姻冲突或保持单身)。不仅如此,分离焦急是一种被动情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们的情绪被伴侣的行为所支配”,而泛焦急普遍源于“自我担心”。
情绪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想要缓解分手症状,我们必须学会减少分离焦急,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应对方式。
图|pixabay
分手后的“分离焦急”该如何应对?
1. 找一个好的聆听者,分享你的感受,多倾诉。
2. 不要一直待在让你感到难过的地方。与朋友和家人更多的互动,比如旅行。
3. 当面临分离焦急时,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停止继承联想分离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想象一个让自己放松的场景。
4. 把分手当成契机,从头开始,提高自己。比如,开始健身,做自己喜欢的事,找到属于自己的仪式感。
在此也提醒大家:“7.6号上海警方抓获69名情感挽回大师,初步查实涉及全国各地的案件500余起,涉案金额700余万元。” 希望大家理性看待仅依赖网络的情感挽回服务,没有人比你更了解曾经的这段关系。
生活可能远比想象中委屈,但是你也远比想象中更强盛。愿你是一颗糖果都能收买的小女孩,也是一座金山换不回的女英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Cartwright-Hatton S. Anxiety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lin Psychol Rev. 2006 Nov;26(7):813-6. doi: 10.1016/j.cpr.2005.12.001. Epub 2006 Feb 10. PMID: 16472896.
2. Meadows-Fernandez,A. Rochaum. “Separation Anxiety in Adults: Symptoms, Treatment, and More.”Healthline, 29 Sept. 2018, www.healthline.com/health/separation-anxiety-in adults#diagnosis.
THE END
马俊宇 Yvette
迈阿密大学 心理学系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努力的营造属于自己的生命!”
编辑/视觉:UP心理|图片:网络
©️本文版权归「UP心理」所有
转载请联系授权哦!
来源:土味情话